外观
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这本电子版的书买了很久了,当时以为是一本讲思维训练的书,就搁置了,直到看了李善友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其中提到此书,才想起自己还有一本,于是捞出来看。浏览之后发现,原来这是一本讲心理学的书。
书的篇幅不短,围绕着“直觉思维”的方方面面,展示了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人类的直觉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很多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有时靠直觉就能解决;同时,也存在更多的问题是无法凭借直觉找出解决方案的,需要投入更多脑力进行思考。和上面两种形式相对应的就是本书名称中提到的快思考和慢思考:快思考既包括直觉思维的不同形式,也包括感觉、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慢思考则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脑力和注意力进行思考。心理学家用几十年的时间研究了两种思考的区别和联系,将人的思维活动分为两个因素:系统1和系统2,分别产生快思考和慢思考。
理解系统1和系统2关联是非常重要的,全书大部分篇幅其实都是通过不同的事例或心理学实验来揭示系统1的运作及系统1和系统2间的相互影响。我们看到一个人的面孔,很自然的就能判断他/她是否在生气,而且还能进一步对其行为进行推测,比如要吵架。这种活动是无意识的、自然而然发生的,毫不费力;假设我们看到的是一道比较复杂的数学题,就无法凭借直觉得出其答案了,而必须要花点时间进行运算,这个运算需要刻意、努力、有序的进行,需要调动大脑(计算)和身体(肌肉紧张、血压上升等)才能应对,直到结束(得出答案或放弃计算)。上面的场景正体现了系统1和系统2的特征。
系统1的活动往往是自主发生、毫不费力,还包含一些本能的、无意识的能力。系统2的运作则有一个共同特征:需要集中注意力,注意力的分散会导致运作中断。大部分情况下,系统1在自主运行,系统2处于放松状态,只有在系统1运行受阻的情况下才会接管,这样的分工通常是高效的,但也存在误区,会由于系统1的成见导致系统性错误。对于一些原本较难的问题,这套系统会作简单化处理,可能导致错误。系统1还有一个特点是无法被关闭,而系统2的启动依赖于系统1,在特定情况下就会导致系统2放松对行为的控制。
总结一下,虽然看起来系统2主导着控制权,但系统1对我们思维的影响可能比想象中大得多。我们在审视自己时,往往更倾向于采用系统2,认为自己有理性、头脑清醒,但系统1才是重点,它带来的印象和感觉是系统2中明确信念的主要来源和决策的主要依据。意识到这一点,并通过刻意的提醒、强化,才能将“注意某些思维定式的误区”这个想法固化为系统1的一个直觉反应,从而在可能出现误区时激活系统2接管控制权。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核心——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才有可能去改变它。
书中大量的实例这里不谈了,很多例子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对于认识自己很有启发意义。非常推荐大家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