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
读《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有感
由于我个人所在岗位的原因,对运营接触的并不算多,主要的机会也就是开发运营需求的时候了。然而运营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组织比较完善的互联网企业里,COO(首席运营官)也往往是CEO之下的二号人物,在中国的市场上尤其是这样,因为用户实在是太多样的,一个产品的成功除了技术层面的因素外,更取决于能否对复杂的用户行为进行响应和引导这样的运营能力。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内容的想象是教科书一般,分门别类,讲述运营的各种概念、技巧,诸如此类。然而看过之后发现,这本书更像是在讲一种思维方式,只是所列举的事例是在运营领域而已。这也是我此次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思维方式或者说思路是普适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逻辑在我看来是一种高阶的技能,掌握了它的人具备一种“降维攻击”的能力;无论你目前的工作是什么,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等等,都能比较容易的进入其他领域。抛开“思维方式”这个务虚的层面,这本书也讲了作者10年运营经验所总结出来的很多思考和技巧,对于我们互联网从业者来说,也有很大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产品和运营
传统产品价值 = 功能 + 体验
互联网产品价值 = 功能 + 体验 + 用户参与价值
作者总结了产品的价值公式。从宏观上看,任何一项业务都存在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产品、用户、运营。任何一个产品,只有在与用户发生关系后才具备价值,无论传统产品还是互联网产品。所谓运营,其实就是为了帮助产品与用户更好的建立起关系所需使用的一切干预手段。由于业务类型不同,产品与用户间的关系类型会有很大差别,而这也决定了运营的导向性会根据这个关系类型不同而不同。
我们常听到的一些运营相关的词汇,如“营销、策划、文案、传播、用户维系”等,在作者看来,只是一些具体的运营手段而已,使用哪些手段是取决于业务类型以及产品和用户的关系类型的。作者对于运营从业者的建议是带着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带着微观和落地的心态去做,这样才不会被每天各种琐碎的工作遮住眼睛,迷失方向。我们反过来看,其他领域的工作又何尝不是这样?
再进一步看看产品和运营的本质关系: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产品和运营之间往往是相爱相杀,但如果大家对两者间的本质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工作就会有很明确的方向指导。
运营之“道”与“术”
作者认为,对于一个优秀的运营,首先最需要提高的是认知和思维意识,这些没有跟上就直奔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很快就会走火入魔。一个好运营需要:
- 一些必备的基础素质和思维方式、工作习惯等(目标导向意识、投入产出比意识、流程化&精细化意识、回报后置意识……);
- 至少一项可以拿得出手、能直接带来产出的运营硬技能(如文案、内容包装生产、活动策划、用户维系、数据分析、策略制定……)。
我们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这个要求:前者是“道”,后者是“术”;各行各业、不同岗位,其“术”千差万别,但“道”是不是都是相通的呢?比如目标导向意识,对于研发来说也很重要,清楚的了解所要实现的功能、性能、负载量要求,才能在一开始架构设计的时候就有明确的考虑和取舍,而不至于到了编码甚至测试阶段才发现需要返工。再比如投入产出比意识,其实体现的是效率意识;有了这样的思路作为指导,我们就会有意识的使用各种方式提高效率,比如《精益创业》的MVP这样的具体方法。
职业发展与成长
作者使用了两个章节来讲述运营的职业发展、成长和关于运营这个职业的思考。虽然是从运营的角度来讲职业发展,但其实对于其他一些领域同样有借鉴意义。
互联网是一个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的行业,让人既兴奋又不安:兴奋的是可以看到无数新奇的事物,甚至亲身参与变革;不安的是会不会有一天,自己也会被时代和变革淘汰掉,而且这一天离你可能并不遥远。对于已经身在局中的我们,怎样让自己拥有更多机会和选择,怎样持续获得提升和进阶,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如何考虑,作者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很值得读一读。
比如,关于如何完成个人能力的提升和进阶,作者提出了“两条能力曲线”的说法:一条曲线向外,称之为行业技能曲线;另一条曲线向内,称之为思维/认知模式曲线。在第一条曲线上持续提升的有效方式就是持续实践+总结+吸收先进经验+优化改进,但行业技能,或者某个具体领域上的提升总是有上限的,第一条曲线的尾端也正是第二条曲线的开始。第一条曲线的提升是“点”或“线”的提升,第二条曲线的提升就必须转变为“面”的提升,一个人需要能从过往的具体职能跳出来,结合整个业务流程考虑问题,俗称“大局观”。第二条曲线的提升走到一定程度也会遇到一个关键节点,即对商业和行业的理解,这个关键节点能否突破,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职业的天花板。这些观点的总结是很值得仔细阅读、思考、体会的,即使不是做运营工作的,读过之后也可以有所收获。